南京城近日掀起一股乒乓热浪。21岁的国乒主力蒯曼放下球拍匆匆返乡,在镁光灯下与8岁的妹妹蒯捷并肩而立。她们身后,“曼捷乒乓球俱乐部”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——这个以姐妹俩名字命名的训练基地,承载着父母十余年育儿心血的结晶。
蒯家父母的故事始于校园。父亲手持物理教具解析力学原理,母亲用英语词汇编织语言世界,两人却因对乒乓球的共同痴迷走到一起。这份热爱在女儿身上绽放出惊人光彩:大女儿蒯曼21岁跻身世界排名前十,剑指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三项赛事;小女儿蒯捷8岁横扫全国少儿赛、中日韩邀请赛冠军,早早披上国少队战袍。教师世家的书房里,训练计划表与备课笔记齐飞,物理公式化作旋转球轨迹的注解,英语单词化作赛场指令的密码。
冠军摇篮落地金陵
走进南京建邺区新揭牌的俱乐部,800平方米空间内跃动着蓬勃生机。16张国际标准球台排列有序,专业防滑地胶映照着挥拍的身影,多球训练区里小球员正模仿蒯曼的招牌弧圈球。这里不仅是训练场,更是个“乒乓科技馆”:体能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动作细节,高速摄像机拆解发球瞬间,连心理辅导室都贴着姐妹俩大赛抗压的心得手记。
展开剩余70%开业当日的人潮中,蒯曼白衫黑裤清爽亮相。签名时笔尖在球迷球衣上流淌,合影时笑眼弯成月牙。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中央球台——姐妹俩持拍对阵,姐姐削球如织网,妹妹快攻似闪电,二十回合的“家庭内战”引得满堂喝彩。“小时候总在自家车库练球,现在孩子们有更好的起跑线了。”父亲蒯本军轻抚球台边缘,那里刻着俱乐部箴言:球不落地,永不放弃。
英语口令下的乒乓哲学
“Ready position!Backhand drive!”训练场上飘荡着蒯曼母亲的英语指令。这位新任俱乐部负责人将三十年英语教学经验融入乒乓课堂,独创“双语训练法”。小学员们接发球时脱口而出“Topspin!”、“Chop!”,既练反应又学词汇。更精妙的是她将教师思维注入人才培养:物理教师丈夫设计出“旋转力学实验课”,用抛物线演示击球角度;她自己则开发“赛事心理课”,把国际比赛视频变成情景教学素材。
俱乐部课程表藏着蒯家姐妹的成功密码:
► 冠军私房课:省队退役教练亲授蒯曼式左手横拍技术
► 体能突破营: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力量训练方案
► 国际赛事课:解析中日韩少儿赛战术特点
► 双语乒乓角:在30分钟对打中掌握50个体育英语词汇
从车库球台到冠军工厂
剪彩仪式上,江苏省乒协主席王向宏将“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”铜牌授予俱乐部。这标志着曼捷俱乐部正式纳入江苏乒乓人才输送体系,未来将承接省队苗子集训、国际青训交流等任务。在顶层设计图中,这里既是未来冠军的摇篮,也是全民乒乓的驿站——亲子体验区让父母与孩子隔网互动,银发球台为退休教师提供活动空间,甚至计划开设“乒乓研学游”,吸引全国青少年感受国球魅力。
蒯曼母亲在致辞时眼眶微湿:“我们培养女儿不为奖杯,而是让她们在输赢间学会坚持。”如今这份坚持正转化为社会力量。开业仅一周,咨询电话如潮水涌来,报名册上已登记百余名小学员。当首批孩子挥拍击出清脆的“啪嗒”声,球馆墙壁上的照片静静见证着传承——年幼的蒯曼在车库球台前跃起扣杀,身旁的父母一个捧着物理教案,一个握着英语词典。
从自家车库到标准化球馆,从教鞭到球拍,蒯家父母用十三载光阴完成双重跨越。曼捷俱乐部里,蒯曼姐妹的奖杯陈列柜旁,已预留出新的空位——那里将安放未来从这里走出的冠军荣耀。当小学员们高喊着英语术语挥拍进攻,国球的种子正在六朝古都的土壤里,生长出世界的模样。
发布于:湖北省